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華鬘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huá m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á mán
解釋:
以線貫穿花草而成,戴在頭頂或胸前的裝飾品,源於古印度,常見於佛像。唐.白居易〈遊悟真寺〉詩:「疊霜為袈裟,貫雹為華鬘。」明.顧起元《說略.卷一一.律支》:「佛經戒律有香油塗髪,華鬘被首。」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二六.談異七.普陀石》:「浙定海縣有普陀巖石,有大士像,華鬘天然,竹林、鸚鵡、善財、龍女之形,種種皆具。」也作「花鬘」。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華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