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袱 - 教育百科
袱 |
|
- 部首 衣
- 部首外筆畫 6畫
- 總筆畫 12畫
- 漢語拼音 f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ú |
解釋:
[名] 用來包裹、覆蓋衣物的方形布塊。《紅樓夢》第三四回:「走至鏡臺,揭起錦袱一照,只見腮上通紅。」也稱為「包袱」。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袱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用以包裹、覆蓋衣物之方形布塊。《老殘遊記》第四回:「在兩間堆破爛農器的一間屋子裡,搜出了一個包袱,裡頭有七八件衣裳。」《紅樓夢》第三四回:「走至鏡臺,揭起錦袱一照,只見腮上通紅。」。 2. 婦女的包頭巾。元.方回〈夜發長山豅〉詩:「首取帛為袱,體用衾自裹。」 |
|
注音: | ㄈㄨ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袱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