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採山之銅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採山之銅是明末清初儒者顧炎武對其原創性之著作的比喻。顧氏指出:一般雜湊編纂的書並非作者的真實體會所得,缺乏原創性,而且隨意割裂古人著作,使古人思想不能完整呈現,就好像是鑄錢時把舊的銅錢蒐集來,重新熔鑄,其中含有許多雜質,不僅不能鑄出新亮純質的銅錢,而且把有歷史性的古錢幣毀滅了。真正有價值的著作是用自己的功力和智慧去發掘問題、思考問題,形成新的觀點和知識,有如採山之銅鑄新錢,如此才有益於學術的發展。
  顧氏的說法充分實踐於其學術生涯,他的學術研究注重融會古籍、史料,提出新見。因此他的研究成果才能開啟清代學術新方向,後來許多學術研究論題都是沿著他的成果而繼續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採山之銅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