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韃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dá |
解釋:
參見「韃靼」、「韃子」等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韃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ㄉㄚˊ 1. 「韃靼」:唐末蒙古族之一。為契丹之西北族,沙陀之別種,散居於中國西北、蒙古、中亞、獨立國協東部等地。元亡後,其族走漠北,於清時歸附。 2. 「韃子」:古代漢人對北方異族之通稱。《痛史》第一七回:「有十多個韃子,販了五百匹馬,在嶺下經過,被我們捉住。」亦稱「韃虜」。 ㈡ㄊㄚˋ 打擊。通「撻」。《字彙.革部》:「韃,與撻同,打擊也。」 |
|
注音: | ㄉㄚ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韃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