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鮑魚 - 教育百科
ˋ
ˊ
  • 漢語拼音 bào y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o yú
解釋:
  1. 鹽醃的鹹魚,味腥臭。
    【例】鮑魚之肆
  2. →鮑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鮑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ào yú
解釋:
1.溼的醃魚,味腥臭。《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孔子家語.卷四.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2.一種海產貝類,肉質鮮美。參見「鮑」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鮑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屬性: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鮑魚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鮑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au-hî/pau-hû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黑鮑、石決明。軟體動物。外殼為橢圓形,肉為扁平形狀像耳朵,生活在淺海岩礁底,肉可食,外殼可入藥。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鮑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鮑魚 相關客家語 鮑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