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龍 - 教育百科
ˇ
ˊ
  • 漢語拼音 huǒ ló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uǒ lóng
解釋:
1.火形和龍形的圖案,多用於古代帝王的服飾。《左傳.桓公二年》:「火龍黼黻,昭其文也。」晉.杜預.注:「火,畫火也;龍,畫龍也。」
2.神話傳說中口中噴火的神龍。唐.王轂〈苦熱行〉:「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
3.形容連綿不絕的燈火。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詩:「火龍明鳥道,鐵騎繞羊腸。」
4.形容燃燒的烈火。宋.梅堯臣〈送黃殿丞通判潤州〉詩:「前年江州飛火龍,樓殿化盡山將鎔。」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火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