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剝蝕 - 教育百科
ˊ
bō s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ō shí
解釋:
1.脫落損壞。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老殘遊記》第二回:「入了大門,便是一個亭子,油漆已大半剝蝕。」
2.侵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剝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nudatio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地表組成物質,因為自然營力,透過風化、塊體崩移等侵蝕搬運作用,造成地表的高度降成低平的過程,稱為剝蝕。剝蝕常指一地區平均單位時間及面積被夷平的厚度。主要的剝蝕作用便是計算一地區的組成物質被地表作用後所搬運的總量換算而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剝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消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