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圍棋 - 教育百科
ˊ
ˊ
wéi q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i qí
解釋:
  1. 一種棋藝。相傳為堯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相互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點,雙方分持黑白棋子著於點上,用以圍攻對方。凡被包圍而無活路者,則為對方所吃。最後再視所占之點的多寡來決定勝負。
    【例】閒來無事時,哥哥喜歡和朋友下圍棋。 △大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圍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éi qí
解釋:
1.一種棋藝。相傳為堯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相互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點,雙方分持黑白棋子著於點上,用以圍攻對方。凡被包圍,而無活路者,則為對方所吃。最後再視所占之點的多寡來決定勝負。也稱為「大棋」。
2.下圍棋。《三國演義》第一二○回:「退入後宮,與祕書丞張華圍棋消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圍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uî-kî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一種棋藝。相傳為堯帝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交點,雙方分別拿黑白棋子放在交點上,用來圍攻對方的棋子和圍占交點,最後再依所占的交點多寡來決定勝負。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圍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