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玢岩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bīn yá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īn yán
解釋:
一種具斑狀岩理組織的火成岩。斑晶由鹼性長石或石英組成,基質為細粒或隱晶質礦物。常見於地下淺部的火成岩體或是火山岩(噴出岩)。也稱為「斑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玢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玢岩現代多稱斑岩,為具斑狀岩理的安山岩質火山岩,常含細粒礦物結晶。 斑狀岩理依岩漿冷卻速度不同,分為斑晶(Phenocryst)和石基(Groundmass)。岩漿在早期慢慢冷卻結晶所成的大晶體,稱為斑晶;到了後期,岩漿快速冷卻結晶形成由細小晶體所構成之石基,此種組織即為斑狀岩理,斑晶代表早期結晶之礦物。玢岩之斑晶含量常達50%。
知識 1:
具斑狀岩理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玢岩
國內產地: 金門地區烈嶼鄉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岩石分類: 火成岩
岩石類型: 岩漿岩
紀錄類別: 火成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