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砷黃鐵礦 - 教育百科
ˊ
ˇ
ˋ
shēn huáng tiě kuà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ēn huáng tiě kuàng
解釋:
一種含砷礦物。為鐵與砷的硫化物(FeAsS)。柱狀或紡錘狀結晶,有銀白色金屬光澤。是提煉砷的主要礦石,常產於金礦床中。也稱為「毒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砷黃鐵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又名毒砂,主要由鐵、砷、硫所構成。若鈷置換相當量的鐵時,便會形成鐵硫鈷礦(Glaucodot, (Co, Fe) AsS)。 砷黃鐵礦的物化性質與白鐵礦十分相似,不過銀白的顏色與淺銅黃色的白鐵礦可作一區別。 砷黃鐵礦經風化後,可分解而形成淺黃色或淺綠色的臭蔥石(Scorodite, FeAsO4.2H2O)。它是分布最為普遍的一種含砷礦物,多形成於高溫和中溫的熱液礦床中,為砷的主要來源。
知識 1:
特殊氣味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砷黃鐵礦
化學成分: FeAsS
國內產地: 花蓮崙崙和瓦拉米(蕨)等地之含銅硫化鐵礦礦床中
國外產地: 德國Saxony的Freiberg,Altenberg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硫化物及硫鹽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