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非物質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mmaterialism
作者: 楊龍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非物質主義又名非物質論、精神論(spiritualism),有時也稱為心智論(Mentalism)。非物質主義這個名詞主要是由哲學家柏克萊(George Berkeley, 1685~1753)所使用,認為物質世界不具實在性,知覺亦非被動的反映物質特性。柏克萊反對唯物論的看法,不承認物質的獨立性;他主張精神才是實在的、獨立的、自主的,因此不是物質存在並形成觀念,而是精神產生意識,物質可說是不存在的抽象概念或依附於觀念上。觀念存在於心靈內,並為其所知覺,由此而形成知識。精神的終極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因此柏克萊提出的非物質主義,反映了他的神學思想及主觀唯心論(Subjective Idealism)的哲學立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非物質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