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韋氏側帶小公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韋氏側帶小公魚
英文名: Stolephorus waitei
描述:
體延長,側扁,紡錘型。頭中等大。吻圓鈍狀,吻長短於眼徑。眼中等大。口大,亞下位。上頜較下頜突出,其後端剛好延伸至鰓蓋後緣。上下頜、鋤骨、腭骨和舌上均具細齒。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鰓耙細而密,下枝鰓耙19-25(通常為20-21)。體被薄圓鱗,易脫落;縱列鱗37-38,橫列鱗9-10;背鰭前中線鱗18-19;腹鰭前針狀稜鱗5-7。背鰭中等大,始於體中央稍前的上方,其前方無小刺,鰭條16-17;臀鰭始於背鰭基中央的下方,鰭條20-23。胸鰭側下位,末端不及腹鰭起點;腹鰭較短,位背鰭前下方;尾鰭叉型。體背部褐色,頭側淡白,沿體側中央有一條銀白色縱帶;眼下方、下頜前端及吻下部具有許多小黑點。尾鰭具黑緣,其餘各鰭無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尼、馬來西亞,東至菲律賓,北至中國及台灣,南至澳洲等海域。台灣分布於澎湖海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