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叉 - 教育百科
播放
ˋ
部 + 1 畫 = 3 chā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交錯。如:「交叉」、「叉手」、「叉腿」。
  2. 一端有分歧的器物。如:「刀叉」、「魚叉」、「音叉」。
  3. 刺取。如:「叉魚」。
  4. 將手指分開安放於腰間。如:「請大家在動作開始前,雙手叉腰站好。」
  5. 分歧的。如:「叉路」、「叉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ā
解釋:
  1. 交錯。
    【例】交叉、叉手、叉腿
  2. 一端有分歧的器物。
    【例】刀叉、魚叉、音叉 ◎
  3. 刺取。
    【例】叉魚
  4. 稱呼「×」形符號,用以表示錯誤或作廢。
    【例】請在錯誤的地方打上一個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ā
解釋:
[動]
1.交錯。如:「雙手交叉」。
2.刺取、刺殺。如:「叉魚」。《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傳.楊政傳》:「旄頭又以戟叉政,傷胸,政猶不退。」
3.用手掐住人的脖子將人推開。如:「叉出門去」。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三折:「罵了我一場,叉出我門來了。」
[名]
1.一端有分歧的器物。如:「刀叉」、「魚叉」、「音叉」。
2.稱用以表示錯誤或作廢的「ㄨ」形符號。如:「錯誤的請打一個叉。」
[形]
分歧的。如:「叉路」。
注音:
漢語拼音: chá
解釋:
[動]
阻塞、堵塞。如:「一塊骨頭叉在喉嚨裡。」《兒女英雄傳》第七回:「待要出門,那大師傅就叉著門,不叫我們走。」
注音:
漢語拼音: chǎ
解釋:
[動]
分開、張開。如:「叉著雙腿」。《水滸傳》第二一回:「這婆子乘著酒興,叉開五指,去那唐牛兒臉上連打兩掌。」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he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分支、分歧。
    例如:開叉 khui tshe、竹篙叉 tik-ko-tshe(有Y字型開叉竹竿的樹椏)。
  2. [動] 掐。
    例如:叉人的頷頸。Tshe lâng ê ām-kún. (掐別人的脖子。)
  3. [名] 用來表示錯誤或作廢的符號。
    例如:拍叉做記號。Phah tshe tsò kì-hō. (打叉做記號。)
  4. [動] 用粗暴的話去頂撞別人。
    例如:用話叉人 īng uē tshe--lâng(用話頂撞別人)。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