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佝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òu
解釋:
  1. →佝僂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òu
解釋:
參見「佝僂」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佝瞀」:愚昧無知。段注本《說文解字.人部》:「佝,佝瞀也。」《玉篇.人部》:「佝,《楚辭》云:『直佝怐以自苦。』亦作怐。」或作「佝怐」。

2. 「佝僂」:背部向前彎曲,多借指老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如是我聞四》:「一婦人白髮垂頭,佝僂攜仗。」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三六回:「剛來到角門以外,見個人佝僂而來,細看形色不是顏生。」或作「傴僂」。

注音: ㄎ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佝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