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凜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ㄏㄢˊㄌㄥˇㄖㄨˊ:「ㄌㄧㄣˇㄌㄧㄝˋ」、「ㄌㄧㄣˇㄖㄨㄛˋㄅㄧㄥㄕㄨㄤ」。
  2. ㄧㄢˊㄙㄨˋㄌㄧㄥˋㄖㄣˊㄐㄧㄥˋㄨㄟˋ˙ㄉㄜㄧㄤˋ˙ㄗㄖㄨˊ:「ㄉㄚˋㄧˋㄌㄧㄣˇㄖㄢˊ」、「ㄌㄧㄣˇㄅㄨˋㄎㄜˇㄈㄢˋ」、「ㄨㄟㄈㄥㄌㄧㄣˇㄌㄧㄣ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凜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n
解釋:
  1. 寒冷。
    【例】凜冽、凜凜
  2. 嚴肅而令人敬畏的樣子。通「懍」。
    【例】大義凜然、凜不可犯、威風凜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ǐn
解釋:
[形]
1.寒冷。如:「凜冽」、「凜凜」。《文選.潘岳.閑居賦》:「凜秋暑退,熙春寒往。」唐.韓琮〈秋晚信州推院親友或責無書即事寄答〉詩:「月寒深夜桂,霜凜近秋松。」
2.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通「懍」。如:「大義凜然」、「凜不可犯」。《宋史.卷四○一.辛棄疾傳》:「孰謂公死?凜凜猶生。」唐.孟郊〈送韓愈從軍〉詩:「淒淒天地秋,凜凜軍馬令。」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