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蝻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ㄏㄨㄟˇ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nánn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án
解釋:
[名]
蝗的幼蟲。形體似成蟲而略小,頭大,有翅芽,經五、六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常成群吃稻、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
注音:
漢語拼音: nǎ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蝻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ㄋㄢˊ

蝗之幼蟲。形體似成蟲而略小,頭大,有翅芽,經五、六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常成群吃稻、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明史.卷六.成祖本紀二》:「九月壬午,詔自今郡縣官每歲春行視境內,蝗蝻害稼即捕絕之,不如詔者二司并罪。」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齣:「照得東林老奸,如蝗蔽日;復社小醜,似蝻出田。」

㈡ㄋㄢˇ,ㄋㄢˊ之又音。

注音: ㈠ㄋㄢˊ ㈡(又音)ㄋ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蝻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