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蕢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ì
解釋:
  1. 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像今日所用的簸箕。
    【例】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論語.憲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ì
解釋:
[名]
1.用草繩或竹片編成的盛土器具。似今日的簸箕。《說文解字.艸部》:「蕢,艸器也。」《論語.憲問》:「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2.姓。如春秋時魯國有蕢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用草或竹片編成之盛具。似今之簸箕。《說文解字.艸部》:「蕢,艸器也。」《龍龕手鑑.草部》:「蕢,盛土器也。」《論語.憲問》:「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三國魏.何晏.集解:「蕢,草器也。」《戰國策.齊策六》:「魯仲子曰:將軍之在即墨,坐而織蕢,立則丈插。」元.王禎《農書.卷一五.農器圖譜八.蓧蕢門》:「蓧、蕢,皆古盛穀器也。」

2. 草名,可以入菜。《集韻.去聲.怪韻》:「蕢,艸名,赤莧也。」《字彙.艸部》:「蕢,……又菜名。」《爾雅.釋草》:「蕢,赤莧。」晉.郭璞.注:「今之莧赤莖者。」

3.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蕢尚。

注音: ㄎㄨ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蕢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