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陶器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táo q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o qì
解釋:
  1. 以陶土燒製成的器物。坯質不透明,具吸水性,經攝氏800∼1000度溫度焙燒。成品質地較為粗糙,叩之聲音混而示清。可分為細陶和粗陶,無釉和有釉。隨陶土成分和焙燒溫度的差異,坯體呈白、青、褐、棕等顏色。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大量出現。
    【例】陶器的形制、花紋等特徵常是考古學上重要斷代依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陶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áo qì
解釋:
以陶土燒製成的器物。坯質不透明,具吸水性,經攝氏八百度至一千度焙燒。成品質地較為粗糙,叩之聲音混濁不清。可分為細陶和粗陶,無釉或有釉。隨陶土成分和焙燒溫度的差異,坯體呈白、青、褐、棕等顏色。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大量生產。如:「陶器的形制、花紋等特徵常是考古學上重要斷代依據。」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陶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關閩南語 粗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