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4954 ms
共 19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嘉義街中心(陳澄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禮義之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崇禮尚義的國家。唐・劉禹錫〈為裴相公賀冊魯王表〉:「既示之以君親之道,又錫之以禮義之邦。寰海聞風,室家相慶。」明・歸有光〈祈雨文〉:「邇者人心不古,吏道多端,遂以禮義之邦,化為夷鬼之俗。」
|
大仁大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盡仁義之道。《三國演義》第四三回:「當陽之敗,豫州見有數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
|
格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該文化原有的概念,去解釋從另一語言文化翻譯來的新觀念。格義源於早期佛教傳入漢地時,沙門用老、莊等外典比附解釋佛法。《高僧傳.卷四.高邑竺法雅》:「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為生解之例,謂之『格義』。」
|
批判現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十九世紀盛行於歐洲的文藝思潮。以寫實的態度反映社會,並以批判的精神揭露社會罪惡與貴族奢靡的生活。代表作家有英國狄更斯、法國巴爾札克、俄國托爾斯泰等。
|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在西方自十六世紀起曾盛行數百年,而在中國流行則是近代以後的事。本來教育是應實際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後來經過古聖先賢制禮作樂,變得益加繁複而不易接近,終而逐漸與實際生活脫離關係,因而引起反動。我國清初便已興起「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務實的學問。後來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以後,社會與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唯實主義教育思潮便應運而生,清末學部所訂教育宗旨便有「尚實」一條;以後更演進為實利教育思潮及實用教育思潮。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改訂教育宗旨,便明文規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並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當時除了蔡元培在其〔新教育意... |
義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乎正義的道理。《左傳.隱公三年》:「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國語.周語下》:「上得民心,以殖義方,是以作無不濟,求無不獲。」
|
結構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結構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結構主義Deconstruction 思想淵源解構主義之夫德希達(J.Derrida),其在解離既有中心思想,在解構的過程中,將形而上的一切規律及系統,重新予以建構,而在建構的同時,又將其解除,易言之,解構及破壞和重建兼籌並顧的策略性安排。在社會層面,對意 |
履仁蹈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踐仁義之道。三國魏.應璩〈薦和慮則牋〉:「切見同郡和模,字慮則,質性純粹,體度貞正,履仁蹈義,動循軌禮。」
|
孤立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一種外交政策。指一個國家的國際關係盡可能的採取抑制政策,如此在世界中,國家本身可以和平存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