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8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精益求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學而》《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朱熹.集注:「《詩.衛風.淇澳》之篇,言治1>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2>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貢自以無諂無驕為至矣,聞夫子之言,又知義理之無窮,雖有得焉,而未可遽自足也,故引是詩以明之。」 〔注解〕 (1) 治:處理。 (2) 磋:音ㄘㄨㄛ,琢磨、磨製。
義不容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責無旁貸,當仁不讓,義無反顧反義:袖手旁觀,推三阻四,置身事外,臨難苟免,躊躇不前辨似: 「義不容辭」及「責無旁貸」都有理當承受,不能推辭的意思。 「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責無旁貸」側重於職責之內應做的事。 義不容辭 責無旁貸 辨似例句 ○ ㄨ 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願意挺身而出。 ㄨ ○ 禁絕走私,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事。 「義不容辭」及「當仁不讓」都有對於應做的事不推辭的意思。 「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當仁不讓」側重於主動承擔應做的事。 義不容辭 當仁不讓 辨似例句 ○ ㄨ 投入急難救助,是每個國民~的責任。 ㄨ ○ 既然大家...
責無旁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責有攸歸,當仁不讓,義不容辭反義:推三阻四,敷衍塞責辨似: 貸,音ㄉㄞˋ。推卸。不可寫作「貨」。 「責無旁貸」及「義不容辭」都有理當承受,不能推辭的意思。 「責無旁貸」側重於職責之內應做的事;「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 責無旁貸 義不容辭 辨似例句 ○ ㄨ 爭取勞工福利,是公會~的重點工作。 ㄨ ○ 他一向熱心公益,對於募款表演,當然是~的了。
正襟危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襟危坐」條。 01.《宋史.卷四三六.儒林列傳六.李道傳》:「道傳少莊重,稍長,讀河南程氏書,玩索義理,至忘寢食,雖處暗室,整襟危坐,肅如也。」 參考詞語︰肅襟危坐注音︰ㄙㄨˋ ㄐ|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sù jīn wéi zuò釋義︰猶「正襟危坐」。見「正襟危坐」條。 0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安南供役紀事.試堅確賦》:「朱子肅襟危坐而答曰:『嗚呼!噫嘻!客何為而及乎此也?』」 參考詞語︰歛襟危坐注音︰ㄌ|ㄢˋ ㄐ|ㄣ ㄨㄟˊ ㄗㄨㄛˋ漢語拼音︰liàn jīn wéi zuò釋義︰猶「正襟危坐」。見「正襟危坐」條。 01.明.朱國楨《湧幢小品.卷一七.新掛教範》:「...
貪得無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貪心不知足。[例]貪得無厭的人怎麼會了解「知足不辱」的義理呢?
六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視覺化符號的構形義只是詞義的一些實(instance),如果把視覺化符號的構形義當成詞義,會把詞義理解得太狹窄而生錯誤(例如,以為「齊」只指「禾齊」,這顯然是錯誤的)。 指事一、條例:許慎《說文解字.序》:「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徐富昌譯文:「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義是:字形、結構看起來認得,但須經過考察才能知道它所體現的字義,上下二字即屬此例。」二、特徵:正如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一般學者把指事字分為兩大類:「純粹符號性質的指事字」和「在像形基礎上增加指事符號的指事字」,如《說文...
欲罷不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7.《朱子語類.卷一二.學六.持守》:「須是教義理心重於物欲,如秤令有低昂,即見得義理自端的,自有欲罷不能之意,其於物欲,自無暇及之矣。」
理直氣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振振有辭,義正辭嚴反義:理屈詞窮,強詞奪理辨似: 「理直氣壯」及「振振有辭」都有理由充足的意思。 「理直氣壯」側重因理由正當而氣勢壯盛;「振振有辭」側重自以為有理而滔滔不絕。 理直氣壯 振振有辭 辨似例句 ○ ㄨ 只要你沒作虧心事,自然就能理直氣壯。 ㄨ ○ 大家都對他的行為極度反感,他卻還~地狡辯,真是恬不知恥! 「理直氣壯」及「義正辭嚴」都有義理正大,毫無畏懼的意思。 「理直氣壯」側重氣勢強盛;「義正辭嚴」側重措詞嚴厲。 理直氣壯 義正辭嚴 辨似例句 ○ ㄨ 面對上級的責難,他~地為自己辯白,絲毫沒有畏縮。 ㄨ ○ 對方的要求不合理,讓他不得不義正辭嚴地斷然拒絕。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朱熹〈答姜叔權書〉其一(據《朱子文集.卷五二》引)如邵子又謂「心者,性之郛郭」,乃為近之,但其語意未免太麤。須知心是身之主宰,而性是心之道理,乃無病耳。所謂「識察此心,乃致知之切近者」,此說是也。然亦須知,所謂「識心」,非徒欲識此之精靈知覺也,乃欲識此心之義理精微耳。欲識其義理之精微,則固當以窮盡天下之理為期,但至於久熟而貫通焉,則不待一一窮之,而天下之理固已無一毫不盡矣。舉一而三反1>,聞一而知十2>,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今先立定限,以為不必盡窮於事事物物之間,而直欲僥倖於「三反知十」之效,吾恐其莽鹵滅裂,而終不能有所發明也。 〔注解〕 (1) 舉一而三...
一介不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次萬章問孟子:「我聽說伊尹曾經以宰割烹調的手藝來要求湯任用他,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不是這樣的。伊尹在莘國的郊野耕種,並且喜愛堯舜的道理。如果不合堯舜的義理,不合堯舜的正道,就是把天下當俸祿送給他,他也會棄之不顧。縱使拴住四千匹馬放在面前,他也不會看一眼。只要是不合道義,即使一支小草,他也不會拿給別人或拿別人的。」後來「一介不取」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諸人」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