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謠言止於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明睿的人能判定是非,不輕信口耳轉述毫無根據的傳聞。如:「俗話說:『謠言止於智』。大家不要再相信那些惡意中傷的小道消息了吧!」
識時務為俊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在乎俊傑。」比喻認清時代潮流,方可為英雄豪傑。《三國演義》第七六回:「今奉吳侯命,特來勸諭將軍。自古道:『識時務為俊傑。』……將軍何不從瑾之言:歸順吳侯,復鎮荊襄。」《東周列國志》第六九回:「夫識時務為俊傑,通權變為英豪。」
自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知明與知人智相對,見於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智,自知明。」老子認為能察言觀色,認識別人的才分性情、賢愚善惡,可說是有智慧的人;不過唯有能深自內省、認識自己的人,才是有明德的人。這裡的 「自知」與 「知人」相對 ,「明」與「智」相對。自知在老子看來,是靠內省的工夫,保持內心清明;知人則靠觀察入微,出於對「外物」的認識。人們通常明智合用形容人有正確、精到的認識與判斷能力;然而在老子學說裡,明與智的意義卻頗有不同。「明」是指內在清明常明的美德,「智」是指分別計量、聰明外露的智巧。於是倘若聰明才智加上私心私欲,便可能趨於計較謀算、虛偽狡詐。所謂「智慧出,有大偽」,心機智巧使人矯...
千慮,必有一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聰明的人對問題雖然深思熟慮,偶爾也會失誤出錯。《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廣武君曰:『臣聞智千慮,必有一失;愚千慮,必有一得。』」明.沈采《千金記》第三○齣:「智千慮,必有一失;愚千慮,必有一得。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千慮,必有一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愚人的各種考慮中,必有一點值得採納的。《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臣聞智千慮,必有一失;愚千慮,必有一得。」也作「愚千慮,亦有一得」、「愚千慮,或有一得」。
愛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愛人」的字義十分明顯,長久以來,常見「仁愛」二字連用,這二字連用表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的崇高和人性的可貴。「仁」本是孔子「人道思想」的核心,但這個字乃是抽象概念,要使其具體化,就必須用「愛」來指實。這個說法見於〔易繫辭〕:「與天地相似,…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釋解是「仁愛之理,愛仁之用。」這裡「仁」的「」字是虛字,重在說仁是愛所秉持的道理,其理表現在愛的作用上。「愛」作名詞用是指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情緒;作動詞用時,實際上必然是「及物」的,即是有愛的對象,對象可能是具體的人或物,也可能是抽象的知識、觀念等等。
  「仁愛人」的內涵,〔中庸〕第二十章中有「仁,人也。」〔論...
當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事人往往看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一九.孟東野.賈浪仙》:「當局迷,固人情之通患。」宋.辛棄疾〈戀繡衾.長夜偏冷〉詞:「我自是笑別人底,卻元來,當局迷。」
不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勇氣的人不會畏懼、退怯。如:「他面對困難時的堅毅態度,充分表現出勇不懼的精神。」《論語.子罕》:「子曰:『知不惑,仁不憂,勇不懼。』」
無罪,聞足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大序》:「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無罪,聞之足以戒。」指提意見的人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說的缺點也可以引為警戒。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言無罪,聞足戒。言,莫不兩盡其心焉。」
尤有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過分的情況。如:「這個人本就可惡,尤有甚,竟把各方捐款占為己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