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53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不言」是說有真知的人,了解言語概念的功能有限,因此不會多言;語見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不言,言不知。」根據老子學說,真理實相抽象普遍,難以用有限的言辭明白表達。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形上普遍的原理,言語名辭只是約定而成,因時制宜,不能表達真理。因此老子主張 「希言」、「貴言」、「不言」。真正有智慧的人明白言語不足恃的道理,不會多言;反之終日喋喋不休的人,一定是不明道理、沒有真知的人。莊子承襲老子的思想,在〔莊子‧天道篇〕,以輪扁斵輪的故事(參見「輪扁斵輪」),說明「知不言,言不知」的道理。在〔知北遊篇〕,更假借寓言,表明去知不言態度。
人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人也是說仁便是人所以為人之道或理。〔中庸〕第二十章說:「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也;親親為大。義,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由生也。」意即若要有良好的政治,須要有適當的人才,而若要得到仁人,須在位先修身,人君能反求諸己而修身,便可得著賢才,而修身之道,在於以仁為準則。仁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或理。如孝父母、悌兄長,人可以不假思索地表現的。此仁即在人身上,而得宜,即是義,即孔子所說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及〔中庸〕十三章「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之意。〔孟子〕亦有「仁也,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即人用能體...
掠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捕食其他生物的生物。相對於被捕食的獵物而言。
誠之人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誠之人之道,是說人要始終不懈的努力,使自己能真實無妄,是人應當從事的道和理。〔中庸〕第二十章說:「誠之,人之道也。」又說:「誠之,擇善而固執之也。」由於人的氣稟不齊,雖固有道德之性,但並不能自然呈現,必須以後天的努力,自覺自己的本性,以求實現。由於要克服氣性的限制,所以要「擇善固執」,這亦即前文所說的「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之意,人不容易自然而然的為善,於是必須通過學習,以明白善之所在,然後堅決遵行,這是人所必須用的工夫。
  〔中庸〕後文對「擇善固執」有進一步的發揮,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必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驕傲的人往往會因大意而遭到挫敗。如:「他宣稱自己穩拿冠軍,卻名落孫山,的確驗證了驕必敗這句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完備的人。《論語.子張》:「賢識其大,不賢識其小。」《三國志.卷三八.蜀書.秦宓傳》:「漁父詠滄浪,賢以耀章。」也作「賢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學問淵博而有所成就的人。《新五代史.卷二五.唐臣傳.史建瑭傳》:「與學講論,終日無倦。」
2.求學的人。《論語.憲問》:「古之學為己,今之學為人。」
前無古人後無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前絕後。宋.劉攽《中山詩話》:「文惠喜堆墨書,深自矜負,號『前無古人,後無來』。」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九.杜少陵四》:「老杜於詩學,世以謂前無古人,後無來。」
旁觀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旁觀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術語,在緊急情況下,個體在有人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降低,援助的幾率與旁觀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進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旁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局外人對事情的觀察,往往比當事人還要清楚。《紅樓夢》第五五回:「俗語說:『旁觀清。』這幾年姑娘冷眼看著,或有該添該減的去處二奶奶沒行到,姑娘竟一添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