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1.77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子期:春秋楚國人,生卒年不詳。與伯牙為至交,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聽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已無知音,乃毀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4) 峨峨:音ㄜˊ ㄜˊ,高聳的樣子。 (5) 洋洋:水勢盛大的樣子。〔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
少不更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年幼無知
排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義推廣的修辭技巧,稱為短語排比。如:1.<後漢書‧楊震列傳>:「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2.劉勰<文心雕龍>:「若總其歸塗,則數窮八體。一曰典雅,二曰遠奧,三曰精約,四曰顯附,五曰繁縟,六曰壯麗,七曰新奇,八曰輕靡。」 反句排比凡在語文中,用結構相似但意義相反的句子,上下排比的一種修辭技巧,稱為反句排比。如:1.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帝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2.司馬光<訓儉示康>:「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幸災樂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幸災不仁」。 「樂禍」見於《左傳.莊公二十年》,故事是說春秋時,周莊王的寵妾生了個兒子子頹,個性荒淫無知。惠王時,有幾個大臣發動叛亂,奪取政權,將惠王驅逐,改立子頹為王。惠王逃到鄭國,鄭厲王打算從中調停,但聽說子頹和大臣們每天聽歌觀舞、尋歡作樂,便對虢叔說:「我聽說表達哀樂不看時機,必會遭致災禍,子頹在國家動亂時還那樣日夜笙歌,簡直是『樂禍』。連刑官在執行死刑時,君王都不應設宴享樂,更何況是他們用不正當的手段奪取王位之時。眼前大禍臨頭還不知憂慮,這種人能接受他嗎?」於是決定轉而支持周惠王。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幸災樂禍」,用來指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糊塗無知的樣子。[例]懵懂、懵然無知
年高德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漢.揚雄《法言.孝至》:「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劭者,是孔子之徒與!」指年紀大而有德望。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終南山有一隱士,年高德劭,時望所尊,人皆稱為陳公。」後用為祝壽用語。也作「德高年劭」、「德碩年高」、「德劭年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斥責、怒罵。《管子.形勢解》:「烏集之交,初雖相驩,後必相咄。」《聊齋志異.卷二.聶小倩》:「女云:『夜無知者。』甯又咄之。」
一竅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蒙昧無知,一無所知反義:無所不知辨似: 「一竅不通」及「一無所知」都有完全不知道的意思。 「一竅不通」側重於心智方面的不通達;「一無所知」側重於對具體事實的不知情。 一竅不通 一無所知 辨似例句 ○ ㄨ 他固執到~,簡直勸不了他。 ㄨ ○ 你對他~,怎可放心讓他負責這些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愚蠢無知。《書經.堯典》:「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
不辨菽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菽,豆子。不辨菽麥指無法分別豆子與麥子。形容人愚昧無知。語本《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後亦比喻缺乏常識或判斷能力。南朝梁.陶弘景〈相經序〉:「或不辨菽麥,更保黃者,此又明其偏有得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