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00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大、廣闊。與「狹」、「窄」相對。《字彙.宀部》:「寬,廣也。」如:「寬肩膀」、「寬袍大袖」。唐.宋之問〈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歡字〉詩:「御氣雲霄近,乘高宇寬。」唐.孟郊〈贈別崔純亮〉詩:「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
倚馬可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倚馬才注音︰|ˇ ㄇㄚˇ ㄘㄞˊ漢語拼音︰yǐ mǎ cái釋義︰敏捷的文才。典同「倚馬可待」。參見「倚馬可待」條。 01.唐.戎昱〈上桂州李大夫〉詩:「煙霞萬里闊,宇一身孤。倚馬才寧有?登龍意豈無?」 參考詞語︰倚馬才高注音︰|ˇ ㄇㄚˇ ㄘㄞˊ ㄍㄠ漢語拼音︰yǐ mǎ cái gāo釋義︰言文才高超、倚馬可待。典同「倚馬可待」。參見「倚馬可待」條。 01.唐.盧延讓〈送友人赴闕〉詩:「正當天下待雍熙,丹詔徵來早為遲。倚馬才高猶愛藝,同牛心在肯容私。」 參考詞語︰倚馬立成注音︰|ˇ ㄇㄚˇ ㄌ|ˋ ㄔㄥˊ漢語拼音︰yǐ mǎ lì chéng釋義︰猶「倚馬可待」。見「倚馬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養。通「育」。《管子.合》:「天淯陽,無計量。地化生,無法崖。」唐.尹知章.注:「淯,古育字。」
生靈塗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人民生活於極端艱苦的困境。《隋書.卷四.煬帝記.史臣曰》:「自肇有書契以迄于茲,宇崩離,生靈塗炭,喪身滅國。」《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倘朝廷柄用賢臣,寬繇薄賦,則仙芝斂兵不戰,免使生靈塗炭。」也作「民生塗炭」、「生民塗炭」、「生靈塗地」。
耳目一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顯著的變化。所見所聞都有一種新奇、清新的感覺。《隋唐演義》第七三回:「立心既異,亦覺耳目一新,在宇中雖不能多,亦不可少。」《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六回:「雖不是甚麼心曠神怡的事情,也可以算得耳目一新的了。」
師心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莊周是戰國時候的思想家之一,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而政治觀則主張無為而治,與老子同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一書。這篇〈齊物論〉主要在表達莊子的宇觀及其對人、事、物的認知。莊子認為不論萬物外在的環境和形式如何變化,都有一個真實的力量在主宰著萬物,不會隨著外在的變遷而增減。人一出生下來,就是稟受著自然的變化,但是人卻執著於自我,與外物互相摩擦、衝撞;到處奔走馳驅,終身勞苦忙碌而疲困,卻不能停止,甚且不知道自己的歸宿何在,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嗎?人生在世,難道都是這樣的昏昧、糊塗嗎?人類所以如此昏昧的原故,就在於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成見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所有的是非都是因為人先入為主...
束之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清定,然後議其所任耳!」其意氣如此。唯與桓溫友善,相期以寧濟宇之事。 〔注解〕 (1) 杜乂:晉杜陵人,生卒年不詳。字弘理,杜預孫。長相俊美,性格柔和,王羲之稱讚他:「膚如凝脂,眼若點漆,神仙中人也。」後為丹陽丞。乂,音|ˋ。 (2) 殷浩:?∼西元356,字深源,晉陳郡長平人。喜好談論《老子》、《易經》,在當時負有盛名。 (3) 翼:庾翼,字稚恭,晉鄢陵人,生卒年不詳,為庾亮之弟。為人有謀略,曾任荊州刺史,拜安西將軍,後來接替其兄庾亮鎮守武昌,抵禦來自北方的侵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七三.庾亮列傳》
防患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是古代的卜筮書,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它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闢的見解。「既濟」(䷾)是《易經》的第六十三卦,為事情已完成的意思。卦形為〈離卦〉在下,〈坎卦〉在上,〈離〉象徵火,〈坎〉象徵水,所以是火下水上,火性向上,水性向下,取其水火上下相交,各得其用之義。而〈象辭〉的解說為:「水在火之上,是既濟的象徵,事情既已完成,君子體察此現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7.指宇萬物的主宰。有時指大自然、有時指命運、有時指天神等。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怨天,不尤人。」《書經.泰誓中》:「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見仁見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相傳由伏羲制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大自然、氣象、天文等變化,供古代帝王施政參考之用,一般百姓則用為占卜吉凶。直到孔子為《易經》作傳,才賦予它哲理上的意義,成為儒家的重要典籍。《易經》的內容充滿神祕的色彩,理念幽微莫測,由宇運行乃至人事生滅,都有極精辟的見解。在所引典源《易經.繫辭上》中,解釋了生成天地萬物的「道」,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