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產生、發生。如:「出汗」、「出水痘」、「出紕漏」。《易經.說卦》:「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融會貫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後世尊稱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學以居敬窮理為主,為集宋代理學大成者。「理」是朱熹學說的核心,在《朱子語類.卷一.理氣上.太極天地》中,朱熹認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由理生出陰陽萬物。但是人不是生而了解理,為了窮究此天地之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即透過對事物的研究觀察,才能獲得「理」,讀書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法。當時有人認為朱熹的治學方法太過繁瑣,且天地之理何其龐雜,怎麼可能完全窮盡?於是他們認為應該擺脫這些繁瑣的知識,將一切的法則與行為視為心性的呈現。朱熹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在〈答姜叔權書〉一文中說到:認為一個學者必須先有紮實的學術基礎後,才能夠舉出一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廢棄。《論語.顏淵》:「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荀子.天論》:「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更生、復活。通「甦」。[例]萬物復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充滿。漢.揚雄《法言.孝至》:「天地裕於萬物乎!萬物裕乎天地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覆蓋、涵蓋。《詩經.周頌.執競》:「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淮南子.脩務》:「萬物至眾,而知不足以奄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阻滯、滯礙。《莊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分庭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 〔注解〕 (1) 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魯國卞人。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 (2) 其:指漁父。 (3) 萬乘之主:指大國諸侯。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車萬乘,後世因稱天子為萬乘。戰國時稱諸侯國小者為千乘,大者為萬乘。乘,音ㄕㄥˋ,古代計算車輛的單位。 (4) 千乘之君:指小...
有口皆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口碑載道」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這一篇文章是記述永州太平安禪師歌頌天下太平的一段話,他提到物產豐碩而便宜,眾多商人聚集,因為這樣的盛況,人民可以不因物價的差異而奔走四方,自然萬物就能普及於眾生。而這樣的一件好事,並不需要將它用文字記載下來,自然就聽得見眾人到處稱頌的聲音了。後來「口碑載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廣受好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最精明能幹者。《書經.泰誓上》:「惟人,萬物之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