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47.28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循環不息。北周.王襃〈善行寺碑〉:「塵沙日月,同渤澥之輪迴。」也作「輪回」。
2.佛教用語。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脫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永遠在六道內轉化不休。《西遊記》第一回:「乃是佛與仙與神聖三者,躲過輪迴,不生不滅,與天地山川齊壽。」也作「輪回」。
侵蝕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侵蝕輪迴是美國著名地形學者戴維斯(W.M.Davis)於西元1902年提出的有關地形演育學說的中心構想。他相信地貌的發育受控於岩石的種類和構造,侵蝕作用的種類,以及侵蝕營力作用時間的長短。他假設一塊近乎平坦的原始大地,在急速隆起後,開始地貌的發育。他把接下來地面狀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當河流開始切割原始地面時,幼年期即開始。如果河谷內出現氾濫平原,壯年期已開始。如果幹流及大小支流的縱斷面,均已達到平衡坡度,老年期已開始。這時假使環境發生改變,在達到老年期的河流又有新的隆起運動發生,地勢升高,河流因高差增大而侵蝕作用也再度旺盛起來。由於河流的侵蝕,河谷地形的發育又從老年期或壯年期演變到幼年...
生死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眾生由於無明,致有種種行為,這些行為會遺留下業力,當這一期生命結束後,業力會引發再生,投生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中的一種,然後老、病、死和各種痛苦又再次伴隨而來。眾生只要尚未證悟真理、斷除煩惱,如此的生命現象就會一再地循環。明.無名氏《李雲卿》第四折:「今日到來日修,每日去頻發願,過今年捱到來年,擔閣了修行仙道遠,則這生死輪迴怎遣!」
地形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哈佛大學地質學教授戴維斯(W.M. Davis, 1850~1934)首創地形侵蝕循環理論:任何地形,均為構造、營歷與時間之函數。如地殼有一充分穩定時期、原始地面因不斷遭受風化雨蝕與河川切割之結果,地表狀態之演變過程,可區分為幼年期、壯年期與老年期三個階段,最終蝕至基準面而達準平原。準平原隆起後,又被侵蝕切割而依幼壯老三階段循環演育,周而復始,此種現象,稱為地形輪迴。惟因地殼變動不一,此三階段並非完全周而復始,亦有間斷演育之情形。見地形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
六道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一切尚未證得解脫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永遠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六種範圍內轉化不休。元.無名氏〈點絳脣.道妙玄微套.混江龍〉曲:「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輪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折、環繞。如:「迴廊」、「迴紋針」、「巡迴」、「迴旋」。
掉轉、返回。如:「迴流」、「迴轉」。
躲開。如:「迴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裝在車、船或機器上可供旋轉運作的圓形物體。如:「車輪」、「齒輪」、「滑輪」、「滾輪」。
輪船的簡稱。如:「渡輪」、「客輪」、「貨輪」、「油輪」。
形似輪子的東西。如:「年輪」、「飛輪」、「摩天輪」。
循環更替。如:「輪流」、「輪番」、「輪替」、「輪班」、「輪值」。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十二年為一輪。如:「他們的年紀差了一輪。」
魑魅魍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魑魅,山中精怪。魍魎,水中怪物。魑魅魍魎指傳說中的鬼怪。後亦用以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三國志.卷六四.吳書.諸葛恪傳》:「藜蓧稂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魎,更成虎士。」《西遊記》第一一回:「僧尼道俗,走獸飛禽,魑魅魍魎,滔滔都奔走那輪迴之下,各進其道。」
隔靴搔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意貴透徹,不可隔靴搔痒。
守口如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像澄澈的水塘,蛙龜不敢藏身。心意一潔淨,邪念惡意就如同狐兔和蛙龜一般,不能窩藏。人如能潔心淨意,則輪迴之報可止,心中時常充滿和樂。並且能防意如城,不讓邪念產生;守口如瓶,謹言慎行。後來「守口如瓶」則被用來比喻嚴守祕密,如《隋唐演義》第三五回:「今願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萬一洩漏風聲,娘娘與夫人們只道妾等巧詐,以博聖恩眷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