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人三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一人三變」是說人應當隨著職分、地位的不同,表現出應有的行為;這句話原出於〔韓詩外傳.卷七〕的一則故事,其中敘述周公事奉父親文王、代侄兒成王攝政,及後來事奉親政的成王等三個時期的不同行為和態度。周公事奉文王時,不自作主張,也不自行做決定,儀態矜持恭順,說話謹慎,時時保持專注認真,毫無懈怠,可說患了為人子應有的態度。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繼位,周公代理執政,居天子的職位,處理天下大政,征討夷狄,誅殺叛亂的管叔和蔡叔,抱著成王會見天下諸侯,懲罰賞賜,決斷政事,全由自己作主,聲威震動天下,使四海之內的人都敬畏,可說是表現了威武的態度。到了成王親政,周公坦然地居於臣子之位,事奉成王,有事先請示成王,然後才執行,毫無驕傲自以為尊大的表情,可說是盡了為人臣之道。周公的這些表現正顯示了「守分盡職」、「持禮守義」、「因時制宜」的原則,是儒家一向提倡的禮的精神。這種表現,頗像西方所說的「角色」表現,即是在一種情境中,即表現適合那個情境中自己所應有的身分和職責,是合禮的行為表現,也是合乎倫理的表現,更是正當的表現,如〔詩經.小雅.裳裳者華〕所說的:「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即是指對不同的事務,君子都能依照事務的類別,樣樣做得合宜。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一人三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