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康樂(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ên K´ang Yüeh (Chi)
作者: 蔣嘯琴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舞種類名稱。隋代(西元581∼西元618)七部伎之一部,煬帝大業(西元605 ∼西元618)中將文康伎置於九部伎的最後一部,改名「禮畢」。文康係東晉成帝(西元326∼西元342)明穆皇后兄長庾亮(西元?∼西元340)之諡號。庾亮的家伎們為了悼念他,創作一首演述其故事的假面舞,故以《文康》名之。文康伎演出的樂器有笙、笛、簫、箎、鈴槃、鞞腰鼓等,樂工多至二十二人。
參照:
《晉書.庾亮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康樂(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