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宗教中創造說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ory of Creation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在人類學的觀念上,人類的來源問題,至今仍是一個謎,在基督教起源時代,在〔舊約聖經〕的「創世紀」中,提出了上帝創造萬事萬物,人也是在創造之列。神之創造這個世界,非必然性最容易顯現出來,唯獨第一原因才擁有這種創造力量。而受創造者,不能成為創造的主要原因或工具因,它不能創造的主因,乃是由於創造本質涉及受創造者之整體存有;其所以不能成為創造的工具因,是因為創造是「無中生有」,無工具可言。
  創造理論認為神的創造是全能的活動,因此受創造者得以繼續存在,依舊直接從屬於神的創造活動,因為事物之繼續存在,所以並未改變其受創造之本質。由於神的創造活動是無限完美性,使人也能分享其一部分完美性,例如智慧,神創造人,神賦予人智慧,使人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或善愛智慧的人。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認為,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有,因之人至多只能做一個愛智慧的人。
  在教育人類學中,談到人類的來源,創造理論是重要理論之一。一般的概念是:人(homo)是「由泥土(humus)生成」,即上帝所塑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宗教中創造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