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變化的能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dificational Ability
作者: 詹棟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經驗主義的教育家布瑞欽卡(Wolfgang Brezinka)認為人有可教性,經由教育後可促其變化。由於人有「變化的能力」,人的心理結構是一個可以變化的存在,用各種的外在力量可以加以塑造。教育本身就具有力量,而教育力量則是由各種影響、文化目標、自然的賦予等各種因素匯集而成,而使人達到變化的目的。
  人的可教性也和可塑性一樣,有程度上的差異。可教性又與變化的能力一樣,也有程度上的差異。因此,可教育性高的人,其變化能力也大。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變化的能力」,然後做塑造的工作。
  布氏是從經驗主義的觀點,來看人的心理結構,當人的心理結構吸收經驗以後,就會產生變化。但是人的本質應具有最起碼的能力,那就是變化的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變化的能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