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十八羅漢 - 教育百科
ˊ
ˊ
ˋ
  • 漢語拼音 shí bā luó hà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bā luó hàn
解釋:
  1. 羅漢,指得道修行的和尚。根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最先度化了一千二百五十五位羅漢,列在上首的是十六位大弟子,也就是十六羅漢。十六羅漢變成十八羅漢,約在唐末五代,即十六羅漢外加慶友和賓頭盧二人。另有一說是加入降龍、伏虎二尊者。清高宗易為迦葉和軍徒鉢嘆。西藏則於十六羅漢外加上達磨多羅和摩訶衍和尚。宋代以後,十八羅漢取代了十六羅漢風行全中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十八羅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bā luó hàn
解釋:
謂唐末宋初間在十六羅漢外附加慶友和賓頭盧二人,但賓頭盧即賓度盧跋羅惰闍的重複。另有一說是加入降龍、伏虎二尊者。清高宗易為迦葉和軍徒缽嘆。西藏則於十六羅漢外加上達磨多羅和摩訶衍和尚。宋代之後,十八羅漢取代了十六羅漢風行全中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十八羅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