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壺穴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hú xuè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ú xuè
解釋:
岩石河床上,受流水與所攜石塊沖激漩蝕,而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窪坑。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壺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t Hol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壺穴是石岸壁上的壺狀凹穴。主要是河流的石礫磨蝕岩石而成,穴中有時還可以找到一些圓形石礫。壺穴形成的位置,可以是在河床上,也可能形成於海邊。海邊的壺穴受到波浪、潮汐的沖蝕,甚至可以形成直徑達1-2公尺的大壺穴。在珊瑚礁海岸亦有生成大小不同的壺穴。壺穴隨者時間的推演,也會逐漸擴大,甚至相連,乃至形成數個壺穴連在一起的聯合壺穴成壺穴中的複合壺穴。
  台灣的壺穴主要分佈在基隆河大華段、東海岸的石梯坪及南部恆春半島的珊瑚礁海岸上。河流中坡度較大之處,受流水沖積漩蝕,在河床硬岩上形成許多大小不同的凹穴。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壺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