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多線南蜥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喜於海拔500m以下近水之農墾地附近活動,尾巴極易自割,於實驗室飼養受驚嚇時常會整隻鑽入土中,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胎生,一窩可產5-8隻。
知識 1: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多線南蜥
世界地理分布: 東南亞
中文亞目名: 蜥蜴亞目
中文屬名: 南蜥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有鱗目
中文科名: 石龍子科
中文綱名: 爬蟲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0~500公尺
台灣分布地點: 南部
學域-大分類: 動物-爬蟲類
拉丁亞目名: Sauria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Mabuya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Squamata
拉丁科名: Scincidae
拉丁綱名: Reptilia
拉丁門名: Chordata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mon sun Skink, Many Striped Skink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abuya multifasciata (Kuhl, 1820)
形態:
吻肛長最大可達12公分,尾長約為吻肛長的1.5倍;口吻部不長,下眼瞼無瞼窗,具鼻後鱗,頭頸不易區別,體中段鱗列數為32~36,背面鱗片上通常具3條稜脊,四肢發達;體色具雌雄2型,雄體背面淡褐色,體側有黃色或橘紅色的帶狀斑紋,雌體背面橄欖色,上常具有多條黑色縱紋 ,體側則雜有許多黑色及白色的斑點。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的雲南省及海南島、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印澳群島及新幾內亞島。
生態習性:
喜棲於海拔500公尺以下墾植地近水區域;日行性,以昆蟲等小型節肢動物為食,尾部易自割;本種在受到干擾時不會躲藏,會迅速逃跑,甚至跑進水裏;卵胎生,每胎約可產下5~10隻幼蜥。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蜥蜴亞目(Suborder Lacertilia)
科:
石龍子科(Family Scincidae),Skink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多線南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