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歡宴之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ord of Misrule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角色名。中世紀英格蘭用於「十二日節」(Tweleve Days of Cresten-Messe,一月六日)時期狂歡宴飲會(Revels)中被選出之「王」的稱呼,頗有縱慾之最的暗示,因為此節慶時,人人日夜笙歌。事實上,此詞為古老傳統中的正統頭銜稱號,選出慶典之主(Lord of the Messe Revel),「Revel」或「Reulle」,為慶典中的歡慶頂峰。整個「十二日節」(主顯日)慶典主要以傳統的「冬至」慶典最受重視,此大會中選出「十二日節之王」,通常稱作「王子」或「領舞者」(Prince)、「節慶之王」(King of the Messe/Ruelle)、「圓舞之王」(Lord of the Circle)等。「節慶」(Messe)一字本意含「聚集共晚宴」之意,為宗教或世俗事由皆可。在蘇格蘭地區也有相似之謬稱,叫作「無理性之修道院院長」(Abbot of Unreason)。爾後,「慶典之主」及「假面舞會」(Masques)等被視為狂歡縱慾之活動,都因宗教改革的原因漸漸式微,唯一還有此活動遺風之處是倫敦的格雷士客棧廟堂(Temple of Grays´inn)。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歡宴之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