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楅衡 - 教育百科
ˊ
ˊ
  • 漢語拼音 fú hé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ú héng
解釋:
加縛在牛角上以防牛觸人的橫木;或說此橫木稱「楅」,衡則另指穿在牛鼻間以便牽引的縛繩或橫木。《詩經.魯頌.閟宮》:「秋而載嘗,夏而楅衡。」《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牛牲,設其楅衡。」漢.鄭玄.注:「杜子春云:『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觸人。』玄謂:『楅設於角,衡設於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楅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