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綠蛇尾 - 教育百科
巨 | |
綠 | |
蛇 | |
尾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巨綠蛇尾 Ophiarachna incrassata 又稱巨綠陽燧足或厚蜘蛇尾,英文名為Green serpent star,屬於皮蛇尾科,分布於礁岩區0~97公尺深的淺海,為台灣最大型的陽燧足,中央體盤呈五角形,直徑可達約3~5公分,體盤的反口面覆蓋許多顆粒狀突起,為灰綠色不規則的鑲黑邊小白點,腕足五隻由似蛇腹之櫛片串成,長約15公分。本種的體色一般為橄欖綠色或綠褐色,但有些個體會變為橙色,腕針與體色但針尖多為黃色。通常棲息在礁石區水深2~5公尺左右的岩塊下,在生殖季節時有群集的行為。為雜食性以碎屑為食,但以肉食為主要的食物成份。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台灣地區則可在各地及離島的珊瑚礁區見到其芳蹤,但以北部、東北角海域數量較多。 |
|
知識 1: 覆瓦狀(Roof tiles like)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巨綠蛇尾 | |
中文門名: | 棘皮動物門 |
中文屬名: | 蜘蛇尾屬 |
紀錄類別: | 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皮蛇尾科 |
棲所環境: | 珊瑚礁區 |
拉丁種小名: | incrassata |
拉丁屬名: | Ophiarachna |
中文綱名: | 蛇尾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Ophiodermatidae |
拉丁門名: | Echinoderm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棘皮動物類 |
分布深度: | 0~1m 潮間帶及潮池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印度-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地點: | 各地珊瑚礁區 |
中文目名: | 真蛇尾目 |
拉丁目名: | Ophiurida |
拉丁綱名: | Ophiuroide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巨綠蛇尾 |
英文名: | Ophiarachna incrassata |
描述: 俗稱巨綠陽燧足、蛇星,閩南語俗稱海蜈蚣、海時鐘,英名Green serpent star, Green Brittle Starfish, Brittle Sea Star。體盤略呈五角形,體型大,直徑約可達5公分,反口面(背部)具有許多微細的顆粒,呈灰綠色、橄欖綠色或綠褐色且有輻射排列的鑲黑邊小白點,有些個體呈橘紅色、橘黃色或灰棕色。腕足5隻,長約可達25公分,以類似蛇類腹部的櫛片串成,僅有側下方長有腕針,腕針呈黃色至白色,有1至5圈深色的環紋。 |
|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於印度—太平洋珊瑚礁海域,包括東非、馬達加斯加、紅海、斯里蘭卡、孟加拉灣、印度東部、印尼、菲律賓、中國、臺灣、日本南部、澳洲北部和南太平洋群島,臺灣地區以北部、東北角海域較為常見,但在南部的墾丁則極罕見。 |
|
作者: | 陳育賢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