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尾粉介殼蟲 - 教育百科
長 | |
尾 | |
粉 | |
介 | |
殼 | |
蟲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長尾粉介殼蟲 |
英文名: | Pseudococcus longispinus |
描述: 體寬卵圓形,約1.7-3.3 (2.5) mm 長,0.6-1.8 (1.3) mm寬。觸角8節,約483-628 (538) 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33-183 (159) μm長。下唇約122-161 (142) 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足發達,細長。前足:基節約83-122 (103) µm長;轉節+腿節約272-367 (314) µm長;脛節+跗節約283-372 (324)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0-1.09 (1.04);脛節/跗節約是2.40-3.07 (2.72)。中足: 基節約94-183 (126) µm長;轉節+腿節約 294-406 (348) µm長;脛節+跗節約317-406 (359)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0-1.08 (1.04);脛節/跗節約是2.59-3.56 (2.97)。後足: 基節約111-150 (132) µm長;轉節+腿節約322-444 (379) µm長;脛節+跗節約378-500 (438)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13-1.18 (1.15);脛節/跗節約是3.39-4.00 (3.61)。爪粗短,無爪突,約 28-33 (29) µm長。少量透明孔不分布於後足基節,出現於腿節及脛節。腹裂,卵圓形,約56-133 (99) μm長,117-194 (149) μm寬,中央被節間線區隔。具發達背裂,內緣略為骨化,每瓣上有些三孔腺及2-6根小刺毛。刺孔群17對。臀瓣刺孔群(C18),位於骨化膜質區域,每個具2根短錐狀刺毛,約20-30 (25) µm長,伴著5-7根附毛及45-52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18-24 (22) µm長,伴著3-7根附毛及35-42個三孔腺,位於骨化區域。更之前的刺孔群,每個具1對根錐狀刺毛,約8-14 (12) µm長,伴著2-4根附毛及10-20個三孔腺,位於膜質區域。頭刺孔群(C1,C3),每個刺孔群具3或4根刺毛,刺孔群C4具2或3根刺毛。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11-156 (133) μm長,位於腹面骨化區域端部,近內緣有一骨化條。肛環約67-100 (81) µm長,78-100 (88)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28-183 (155) µm長。 背方有短鞭狀刺毛,約15-25 (20) µm長;長刺毛,約29-40 (32)長,分布於腹部第7節中央。具三孔腺,約3 µm長,數量多,均勻分布。無多孔腺。具蕈狀腺2類,其中一類,約10-18 (13) μm長,蕈狀緣,直徑約9-12 (10) μm長;另一類,約 7-10 (9) μm長,蕈狀緣,直徑約7-8 (7) µm長,1大2小分布於體緣。蕈狀腺分布變異大,通通常1-2個小型腺體分布於體節上。大型者分布於額刺孔群後方,有時單一大蕈狀腺會伴有3個小型蕈狀腺。其他大型蕈狀腺分布於胸部及腹部前幾節亞緣及亞中央區。管狀腺闕如,或少數1或2個分布於體緣。 體腹方有許多纖細鞭狀刺毛,約21-36 (30) μm長,伴隨著短鞭刺毛,約9-16 (13) µm長。長刺毛,約48-118 (88) µm長,分布於體胸部及腹部第6-8節中央區域。三孔腺,與背方類似,均勻分布。具多孔腺,直徑約 6-8 (7) µm長,位於產卵孔周圍。蕈狀腺,大小與背方小型者類似,成群在前氣孔側緣且通常單個出現在體緣向後至腹部第5節。管狀腺2類,大型者,約6-9 (8) μm長,3-4 (4) μm寬,小群分布於腹部體緣且向前散布至中胸或後胸。中型者,約6-9 (7) μm長,2-3 (3) μm寬,分布於腹部第6-8節中央區域,有時會分布至腹部第5節。 |
|
分布: Pseudococcus longispinus </em>為世界廣泛分布種類,目前已經有於102國有其發現記錄,分布國家如下所示。</p> 非洲區(Afrotropical): 喀麥隆、維德角、葛摩、迦納、肯亞、馬拉威、奈及利亞、羅德里格斯島、聖多美普林西比、南非、坦尚尼亞、特羅姆林島、桑吉巴、辛巴威。</p>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 澳洲、庫克群島、密克羅尼伊亞聯邦、斐濟、法屬玻里尼西亞、美國(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諾福克島、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萬納度。</p> 新北區(Nearctic): 墨西哥、美國(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康乃狄克州、佛羅里達州、伊利諾州、印第安那州、愛荷華州、堪薩斯州、馬里蘭州、麻塞諸塞州、密西根州、密蘇里州、紐澤西州、紐約州、新卡羅萊納州、賓夕法尼亞州、田納西州、德克薩斯州、華盛頓、威斯康辛州)。</p> 新熱帶區(Neotropical): 安地瓜及巴布達、阿根廷、巴哈馬、百慕達、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多明尼克、復活節島、加拉巴哥群島、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圭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丁尼克、巴拿馬、祕魯、波多黎克、聖基茨島及尼維斯島、聖馬丁及聖巴泰勒米島、千里達及托巴哥、烏拉圭、委內瑞拉。</p> 東方區(Oriental): 查戈斯群島、汶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 斯里蘭卡、台灣、泰國、越南。</p> 古北區(Palaearctic): 阿富汗、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速爾群島、保加利亞、加那利群島、中國、科西嘉島、克里特島、捷克、丹麥、埃及、法國、喬治亞、希臘、匈牙利、伊朗、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拉脫維亞、黎巴嫩、馬德拉島、馬爾他、摩洛哥、波蘭、葡萄牙、俄羅斯、聖馬利諾、薩丁尼亞、西西里島、斯洛伐尼亞、南韓、西班牙、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克蘭、英國、南斯拉夫</p> Pseudococcus longispinus</em> 已在台灣台北市(內湖、南港)、台北縣(淡水、溪南)、台中市、台中縣(霧峰)、彰化縣(田尾)及屏東縣(牡丹)等地已有發現之記錄。</p> |
|
作者: | 蔡明諭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