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鱉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shí biē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biē
解釋:
1.動物名。軟體動物門雙經綱。體橢圓形,色淡紫褐,背面有殼板多片。無頭無眼,亦無觸手,但殼板的皮膜上有一些感光細胞。附著於海濱的岩縫間,徐徐匐行。觸其體,即捲縮。其化石發現於志留利亞紀。
2.裝有石頭、下沉到水底來繫住浮橋的大木箱。《晉書.卷五九.成都王穎傳》:「進軍屯河南,阻清水為壘,造浮橋以通河北,以大木函盛石,沉之以繫橋,名曰石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