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廥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广ㄧㄢˇ
  • 部首外筆畫 13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kuài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uài
解釋:
[名]
積存木柴、乾草或糧食等的地方。《史記.卷四三.趙世家》:「十二年,邯鄲廥燒。」《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傳下.李頻傳》:「方歲饑,頻發官廥庸民浚渠。」
[動]
儲藏。《新唐書.卷九八.韋挺傳》:「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臺側,廥之,待凍泮乃運以為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積存木柴、草糧處。《說文解字.广部》:「廥,芻藁(稿)之藏。」《史記.卷四三.趙世家》:「十二年,邯鄲廥燒。」《新唐書.卷二○三.文藝列傳下.李頻》:「方歲饑,頻發官廥庸民浚渠。」

2. 倉儲、糧倉。《管子.度地》:「虛牢獄,實廥倉。」《資治通鑑.卷一九.漢紀一一.漢武帝元狩三年》:「山東大水,民多飢乏,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猶不足。」

3. 儲藏。《新唐書.卷九八.列傳.韋挺》:「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臺側,廥之,待凍泮乃運以為解。」

注音: ㄎㄨㄞ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廥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