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振 - 教育百科
ˋ
播放
ˇ
部 + 7 畫 = 10 zhèn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抖動、搖動。如:「振動」、「振衣」、「振筆疾書」、「振翅高飛」。
  2. 興起、奮起。如:「振作」、「振興」、「振奮人心」。
  3. 振振有辭:自覺理直氣壯,說個不停。如:「他非但不認錯,還振振有辭為自己辯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振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
解釋:
  1. 舉起。
    【例】振臂一呼
  2. 奮起。
    【例】士氣大振、萎靡不振
  3. 搖動、抖動。
    【例】振衣、振羽
  4. 震撼。通「震」。
    【例】振盪、威振天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èn
解釋:
[動]
1.舉起。《文選.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朽索充羈,不收奔馬之逸;輕緡振網,或隨吞舟之勢。」
2.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楚辭.王襃.九懷.蓄英》:「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3.奮發。如:「士氣大振」、「萎靡不振」。
4.震撼。通「震」。如:「威振天下」。唐.孟郊〈感懷〉詩八首之一:「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
5.發放、開放。《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論漪結,木性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6.救濟、救助。通「賑」。《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
[名]
姓。如宋代有振紀。
注音:
漢語拼音: zhēn
解釋:
參見「振振」(二)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í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tín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