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帗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ㄐㄧㄣ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古代用五采繒帛製成的舞具。《隋書.卷一五.音樂志下》:「文舞六十四人……十六人執帗,十六人執旄。」《清史稿.卷九六.樂志三》:「盈庭萬舞兮,帗低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ㄅㄛˊ

長寬各二尺二寸之巾帛。《說文解字.巾部》:「帗,一幅巾也。」清.段玉裁.注:「幅,布帛廣也。一幅巾者,巾廣二尺二寸,其長當亦同也。」

㈡ㄈㄨˊ

1. 古代以五采繒帛製成之舞具。《隋書.卷一五.音樂志下》:「文舞六十四人……十六人執帗,十六人執旄。」《清史稿.卷九六.樂志三》:「盈庭萬舞兮,帗低昂。」

2. 蔽膝。通「韍」。《穆天子傳》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帶。」晉.郭璞.注:「帗,韗也。天子赤帗。」

注音: ㈠ㄅㄛˊ ㈡ㄈ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