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底棲生物 - 教育百科
ˇ
ˋ
  • 漢語拼音 dǐ qī shēng wù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ǐ qī shēng wù
解釋:
長久生活於某一水域中的生物。其終生生活範圍十分固定,有的生物且營附著性的生活,移動非常緩慢。如貝、珊瑚蟲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底棲生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nthic Organism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生活在水域底層(包括岩石、沙泥、水草等)表面或內部的各種動植物的總體。依其體型大小,又可分為:1.大型底棲生物(macrobenthos),體型大於1mm者,如許多甲殼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及底棲魚類等;2.中型底棲生物(meiobenthos),體型介於0.1~1mm之間者,如許多蠕虫類動物;3.小型底棲生物(microbenthos),體型小於0.1mm者,如底棲性有孔虫及微細藻類等。各種水體中都有底棲生物生存,由於沿岸淺水域和河口灣的營養鹽類豐富且生產力高,因此底棲生物較多。許多底棲生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如文蛤、牡蠣和底棲魚類等,可提供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此外,由於底棲生物的活動力低,或對污染物的反應敏感,因此常被當做水質污染的指標生物。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底棲生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