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簸箕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bò j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ò jī
解釋:
  1. 用來除去穀類糠皮的箕形器具。
    【例】以前的農人常用簸箕裝著稻穀,在風中上下甩動,借著風力把糠皮去掉。 ◎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簸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ò jī
解釋:
1.一種用來揚去穀類糠皮的器具,以竹篾或柳條等編成。《唐詩紀事.卷六二.鄭嵎》:「大開內府恣供給,玉缶金筐銀簸箕。」也稱為「畚箕」、「畚斗」。
2.掃地時盛塵土的工具。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簸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à-ki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一種以竹篾或柳條等編成的器具,可揚去穀類糠皮,也能用來盛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簸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台語 鍤箕畚斗畚箕簸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