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嶷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ㄕㄢ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九嶷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九嶷山:山名。在大陸地區湖南省寧遠縣,相傳舜葬於此。也稱為「蒼梧山」。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參見「嶷嶷」、「嶷岌」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嶷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 ㄧˊ

「九嶷山」:山名。位於湖南省寧遠縣,相傳舜葬於此。因山巖羅列,異嶺同勢,常使遊人生疑,因此得名。或稱為「蒼梧山」。

㈡ ㄋㄧˋ

1. 「嶷嶷」:高峻魁梧貌。《史記.卷一.五帝本紀》:「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唐.韓愈〈歐陽生哀辭〉:「氣醇以方,容貌嶷嶷然。」

2. 「嶷岌」:高聳峻峭貌。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軸傾而融曳,洞宮儼以嶷岌。」

注音: ㈠ㄧˊ ㈡ㄋㄧ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嶷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