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腰鼓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yāo gǔ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āo gǔ
解釋:
1.樂器名,打擊樂器。古今形制不同。隋唐以來用於胡樂,廣首細腰,掛在腰間,用兩手拍擊。現在使用的腰鼓,則兩端小而中腰較粗,奏時用綢帶繫鼓縛在舞者腰間,雙手各執鼓槌交替擊奏。
2.一種舞蹈。腰間掛腰鼓,邊跳舞邊打擊。最先盛行於陝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腰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ao Ku
作者: 劉鳳學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具名;樂器名。隋(西元581∼西元618)唐(西元618∼西元907)時代之「九部樂」、「十部樂」中之龜茲樂、疏勒樂、高麗樂及高昌樂舞多用腰鼓。但該時之腰鼓形狀,鼓之兩端較大、腰部纖細,用雙手掌拍擊鼓之兩端。今之腰鼓兩端小,鼓腰較粗,民間跳《腰鼓舞》時,以綢布將腰鼓繫於腰間,兩手各執舞棒擊之,同時舞動軀體。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腰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