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煠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á
解釋:
  1. 一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置入熱湯或熱油中,待沸騰即取出。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火光。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二上.釋詁》:「煠,爚也。」
[動]
(二)之又音。
注音:
漢語拼音: zhá
解釋:
[動]
一種烹飪方法。將食物置入熱湯或熱油中,待沸即出,稱為「煠」。《通俗編.雜字》:「今以食物納油及湯中一沸而出曰煠。」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四六.荒政.救荒本草一》:「野生薑……採嫩葉煠熟,水浸淘去苦味,油鹽調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以白水煮。把食物放入滾水、不加其他佐料的一種烹飪法。
  2. 白水煮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