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網盾海膽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網盾海膽
英文名: Clypeaster reticulatus
描述:
俗稱網楯海膽,英名Cake urchin, Reticulated sea biscuit。殼長多在3至5公分,最大約可達10公分,殼體形狀的變化很大,從卵圓形到長五角形都有。步帶較厚,間步帶較薄。反口面從殼緣到中央逐漸隆起。顏色變化很大,從灰褐色、紅棕色、棕褐色到綠色都有,是一種保護色。瓣狀區域明顯,約占體殼長的1/2至2/3,末端閉合,前瓣帶最長。反口面殼板間的縫合線深而明顯,使殼面形成網狀。圍肛部在口面後緣,小個體為橢圓形,大個體接近圓形。反口面的大棘長約0.1至0.2公分,稍微透明,各骨片上著生許多細棘,呈絨毛狀。口面的大棘比反口面稍長,長約0.1至0.3公分。
分布:
本種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的熱帶岩礁海域,包括坦桑尼亞、索馬利亞、埃及、紅海、馬爾地夫、菲律賓、中國海南、臺灣、韓國、琉球、新幾內亞、南太平洋群島、夏威夷等地區,臺灣地區分布於恆春半島、小琉球及蘭嶼,數量不多,小琉球的局部地區偶爾可見。
作者: 陳育賢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