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突變物 - 教育百科
致 | |
突 | |
變 | |
物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Mutage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使突變率超過自發性突變率的環境因素,包括物理性致突變物(如紫外線、游離輻射等)、化學性及生物性致突變物(如某些病毒)因素。化學性致突變物(chemical mutagen)包括:1.直接作用在DNA上改變含氮鹹基結構,如亞硝酸、甲醛、羥胺等;2.羥基化作用物質(alkylating agent),如甲磺酸甲酯(MMS)、二甲基亞硝胺(DMN)、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氮芥等;3.需代謝活化的芳香族化合物,如benzo-a-pyrene、aromatic amine、acetylaminofluorene、黃麴毒素Bl等經代謝活代形成親電子劑,攻擊DNA的親核基團形成加合物(adduct);4.含氮鹹基類似物(base analogus),如5-溴尿嘧啶(5BU)可與胸腺嘧啶競爭,而取代胸腺嘧啶的位置;5.嵌入劑(intercalating agent),如二胺基腈啶(proflavine)、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等;6.有絲分裂毒(mitotic poison),秋水仙鹹、長春新鹹、硫基丙酮酸酯可作用於紡錘絲、中心粒和其它核細胞器,干擾有絲分裂,導致染色體數目異常。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致突變物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