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病毒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dú
解釋:
  1. 一種能使有機體致病的細小微生物。僅能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到。沒有生殖能力,只能在活寄主的細胞內增殖。
    【例】一般感冒都是受到了濾過性病毒感染所致。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ng dú
解釋:
1.一種極小的微生物。僅能由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由核糖核酸或去氧核糖核酸及蛋白質鞘構成。自己沒有生殖能力,只能在活寄主的細胞內增殖。
2.電腦病毒。參見「電腦病毒」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iru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大小約在20~300nm之間,其構造主要為核酸(nucleic acid)與蛋白質所構成的衣殼(capsid),有的病毒外圍還有一層蛋白質與脂質所組成外鞘(envelop)所保護,其中有外鞘的稱為被膜病毒體(enveloped virion),而沒有外鞘的稱為裸露病毒體(naked virion)。若依照核酸的種類來區分可分成DNA病毒與RNA病毒。與一般生物不同,病毒為絕對寄生,一旦離開寄主(host)就停止生命現象,主要是因為病毒本身沒有酵素系統,無法產生能量,必需依賴寄主進行繁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virus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一段刻意隱藏的程式碼,以造成電腦系統的損壞。它的另一特性是以複製自己的方式傳染給另一個程式。病毒程式碼亦可透過已感染病毒的磁碟片或從網路下載已感染病毒程式由一部電腦傳染給另一部電腦。最早發現病毒程式碼的記錄為1986年,同時快速的由1988年的6種成長到1992年的800多種。偵測病毒是很難的,因為在設計上均有一段潛伏期,當發作時已有許多檔案和電腦受到感染。幸好容易使用的解毒軟體通常會很快的研發出來。使用者可以從電腦的異常的工作行為或系統的反應時間大幅的改變,來判斷該電腦是否已感染病毒。參【木馬】(Trojan Horse)、【傳染】(infection)、【疫苗程式】(vaccin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病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