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君子不躁不隱不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君子不躁不隱不瞽」語出〔荀子‧勸學〕,意謂君子與人交談,會避免躁、隱、瞽等三種毛病。和不該交談的人交談叫做躁(急躁);可以交談卻不交談,叫做隱(隱而不說);與人交談時不察言觀色,叫做瞽(瞎眼)。荀子這段話應是脫胎於〔論語‧季氏‧六〕和〔衛靈公‧七〕而略有修改。〔季氏篇〕上說:「陪有德位的君子談話時,很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談到的話題,自己先提了,叫做躁;已經談到某個話題,自己卻不談,叫做隱;沒有察顏觀色,冒然地說話,叫做瞽。」〔衛靈公篇〕上說:「可以交談卻不去交談,是失人;不可以交談,卻去交談了,是失言。君子既不失人,也不會失言。」
  〔韓詩外傳‧卷四〕中有一段話,把這個意思加以延伸,說:有人問不合宜的問題,就不要回答;有人說不合宜的事,不要再追問;對爭強好勝的人,不要和他辯論;和講理的人交往,躲開不講理的人;說話合理,才可以與他講道理,誠懇和氣才可與他深談。如此面對可談的人而不和他談,或是和無法談話的人而強要交談,都不妥當,因人而分,便顯示出自己有急躁、不知保留,和沒有眼色的缺點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君子不躁不隱不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